哈總理馬西莫夫訪華,中哈產能合作尤為重頭戲 2015-12-14 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哈薩克斯坦總理卡里姆·馬西莫夫于12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在華期間,馬西莫夫總理還將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R西莫夫1965年6月生于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他畢業于俄羅斯盧蒙巴友誼大學。經濟學博士。馬西莫夫于1988年至1991年就讀于北京語言學院和武漢大學,2008年4月被授予武漢大學名譽博士。馬西莫夫歷任哈外經貿部駐中國新疆烏魯木齊辦事處專家、哈貿易之家駐香港執行經理、哈薩克斯坦人民儲蓄銀行總裁、運輸通信部長、副總理和總統助理等職。馬西莫夫于2007年至2012年任總理,2012年至2014年任總統辦公廳主任,2014年4月再次出任總理。他懂俄文、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 2014年12月14日,零下17度。李克強以罕見的皮毛帽子造型亮相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這本身就預示著此次訪問將會有不同尋常的收獲。“國際產能合作”倡議就此誕生。李克強緊扣哈方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光明大道”計劃,提出中國富裕且優質的產能可以與哈方對接,深度合作。因為找準了雙方利益的最大契合點,揭示了包容性增長的廣闊前景,不僅可以加速當地工業化進程,而且還會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所以當李克強的這一提議剛一拋出,納扎爾巴耶夫當場不由自主拍了一下桌子,興奮地說:“就這么定了!”隨后,這位中亞地區舉足輕重的政治家,將李克強提出的中哈產能合作一攬子計劃命名為“李計劃”。 外面有多冷,雙方的交流就有多“熱”:李克強總理與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的會談,從原定交互傳譯一小時,變成同聲傳譯一個半小時。稍微了解一點外事翻譯的人都懂得,這樣的變化中,兩國領導人談的深度和廣度,遠不止以翻倍計!一年來,中哈雙方已經確定了數十個產能合作項目、超過200億美元總投資,成為國際產能合作的示范。“敲定合作項目時間快得驚人、項目大得振奮人心!庇忻襟w這樣評論李克強總理一年前的哈薩克斯坦之行。這種務實高效的外交風格也為接下來的中哈產能合作定下了節奏:就在去年那頓“天價早餐”結束的10天后,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與哈薩克斯坦投資和發展部部長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中哈產能合作第一次對話會。 雙方都派出了“豪華陣容”:來自哈薩克斯坦能源部、農業部、發展銀行等部門的47位參會代表,一口氣提交了54個項目清單,涉及冶金、石化、機械、建材等行業;中方參會單位包括來自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和河北省等,共計60多人。 從第一次對話會就確立了中哈產能合作的原則,即“政府引導、企業對接、務實高效、互利共贏”!拔覀兘^不是拉郎配!鄙鲜龉ぷ魅藛T強調,“而是根據企業的意愿,政府只是起引導作用! 一年來,兩國僅對話磋商就開展了7次,中哈產能合作也逐漸被打造成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典范。今年1月28日舉辦的第三次對話會,發改委一位副主任率領400余人的代表團訪問哈薩克斯坦,接連舉辦了18場活動,雙方草簽了部門間《關于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的備忘錄》。 一年來,從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納到驕陽似火的吉隆坡,從中亞區域擴展到南美,以及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國際產能合作的版圖已經橫跨世界幾大洲,也為天南海北各個角落的百姓帶來便利。 國際產能合作也因此被國際人士譽為中國總理務實外交的“新名片”。今年5月在巴西,李克強首次提出中拉產能合作“3×3”新模式——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所接受的國際產能合作,有了更明晰的闡述和更豐厚的內涵。 一個月后,李克強出訪歐洲,國際產能合作的成績單被進一步豐富:中國與比利時簽署12項雙邊合作文件,金額超過180億歐元;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在不久前結束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李克強表示中方愿將東盟作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方向。在訪問馬來西亞期間,李克強又倡議雙方積極探討開展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建設。 這一切的起點都源于一年前李克強戴著皮毛帽子的那次出訪。中國總理飛越2個時區,冒著零下17度的嚴寒,來到距北京3650多公里的阿斯塔納,參加在此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他與哈領導人共同播撒下的那顆中哈產能合作的“種子”,如今正在長成茁壯的大樹。